q345d钢板切割【资料来自于中石油百科 |
发布者:无锡立硕物资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1-11-6 7:49:38 点击次数:195 关闭 |
延长石油是我国的天然油矿之一, 1905年建厂;1907年打成“中国陆上口油井”,同年建成炼油房,结束了中国陆上不产石油的历史。 1934年,国民政府成立陕北油田勘探处,在延长和永坪各设办事所。国民政府从德、美进口钻探设器材,先后打井7口,虽然均有油气显示,但还是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延长油田是中国早出油的地方。民国初年,北洋政府即与美国的美孚洋行签订了《中美合办油矿条约》。其后,中美合作油矿在陕西打了七口井,其中有两口井出了油,但出油一直不多。1933年前后,政府曾派地质专家到陕北作过专门调查。1935年中国人在那里打了几口井,获得了工业由流,还用蒸馏式的土办法炼出了汽油、柴油。—年后队伍扩大,建成了两个钻井队。1936年5月,陕北红军占领了延长一带。油矿虽然换了主人,但生产—直在正常进行着。 在抗战时期延长石油生产出汽油、煤油、石蜡、油墨、擦枪油、凡士林等产品,不仅保证了中央机关、边区政府的用油需求,还换来了大量的布匹、钢铁、机器设和短缺物资,被誉为“功臣油矿”。 1944年,毛主席为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模范、延长石油厂厂长陈振夏题词“埋头苦干”。建国后,延长石油先后为国家大油田的开发和建设输送了千余名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 1920年底,中国地质学家翁文灏等人经过实地调查,写出了关于甘肃玉门石油地质情况的报告。此后不断有人建议要开发玉门石油,而且此事还曾得到了国民政府实业部的肯定,蒋介石也曾“原则同意”,但由于中央政府不出钱,地方政府不积极,所以开发玉门石油的事情就一直停在议而不决的层面上。 直到抗战爆发,到处都在闹“油荒”,开发玉门石油才又一次提到国民政府的决策日程。在推动国民政府开发玉门油矿的决策阶段,翁文灏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翁文灏时任国民政府经济部部长、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1938年6月,他在听取了地质学家孙健初探勘玉门石油资源的汇报后,拍板决定在汉口成立甘肃油矿筹处,具体负责开发玉门油矿的各项筹事务。 翁文灏亲自去找中共驻汉口代表周恩来。他开门见山地说明了开发玉门油矿对于抗战的意义,希望能得到及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支持。 周恩来听了翁文灏的话,非常爽快地资源委员会主任翁文灞回答:“这是关系支援抗战的大事,开发大后方石油,我们一定全力支持,翁先生尽管放心,可以尽快派人去调运。”周恩来还主动提出办油矿需要特殊工程技术人才,延长油矿的工程技术人员也可以去开发玉门油矿,早一天出油,也早一天对支援抗战作出贡献。他还当即派钱之光负责接洽,具体办理这件事。为了防止出现意外,他还给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和延安发了电报,请有关人员协助资源委员会调运钻机。 得到周恩来的支持,甘肃油矿筹处代主任张心田随即赶赴陕北。在延安,高岗、肖劲光等中共领导人先后会见了他。边区政府第三局和八路军后勤部军工局派出熟练技工陪同张心田赶赴延长油矿,协同拆装机器设。在拆迁过程中,边区政府帮助解决了很多具体困难,从钻机到动力设,从钻头到钻具,全部配齐,使之一到玉门即可安装开钻。延长的两台钻机准好以后,国民政府派不出汽车,张心田又打电报给李强,请求中共派车帮助运输。尽管当时边区的车辆十分紧张,但八路军总部还是先后派出13辆汽车,把两台钻机及其配件运到了咸阳。在装运中,由于钻机不在公路旁,边区政府又动员了很多群众,把钻机搬到公路边,装到汽车上。 延长的这两台钻机运到玉门后,油矿筹处就是用它们—连试打了6眼“发现井”,井井见油,证明玉门油矿具有工业开采价值。孔祥熙大笔一挥批给500万美金要大规模地开发玉门油矿,难解决的问题还是资金。 1940年9月,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钱昌照和专员孙越崎、中国银行总稽核霍宝玉门油矿总经理孙越崎树及西北公路局局长宋希尚等人到玉门油矿调查,并与严爽等一线技术管理人员商量,草拟了一份开发玉门油矿的计划,估算需要500万美元。 在战时,让政府拿出这么一大笔钱,显然不是件容易的事。果然,计划和预算一拿到行政院会议,就遭到不少人的反对。教育部部长朱家骅说,他前不久去敦煌视察,回程时路过玉门,顺便去看了一下,在那块草木不生的荒野戈壁上,要开油矿,生产汽油,在抗战期间肯定是用不上的。现在外汇这样紧缺,有限的美元应该用来购买兵工器材,不应该用在远水救不了近火的开发石油方面。朱家骅早年留学德国,学的又是地质学,在这方面是内行,他的话就很有影响力。随后,陈果夫、徐堪等人也发言赞成朱家骅的意见。 翁文灏在会场坐着,见到会上的意见一边倒,知道再说什么也不管用,便一言不发。翁文灏知道,关键性的人物是行政院院长兼财政部部长孔祥熙。为此,翁文灏带着孙越崎去孔府拜访。 孔祥熙:“请翁部长监督,这话说得好,我当然放心,我看翁部长要你做总经理很合适,我也很同意。”说着就痛快地在他们的计划书上签了字。 1941年3月16日,甘肃油矿局在重庆成立,隶属于资源委员会。局址设在重庆牛角沱26号及上清寺29号。孙越崎被任命为总经理。孙越崎走马上任后,迅即在重庆招兵买马,筹物资。 进口设指望不上,就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制造钻井、采油等机械设。这自然又要克服重重困难。首先是材料短缺,特别是没有钢材。战时钢材是奇缺物资。为了找到钢材,孙越崎四处奔走搜寻。他听说重庆附近的长江里有一些过去的沉船,船体就是一块块的钢板。他就马上组织人去打捞。打捞上来以后,再把船上的钢板切割下来。又听说宜昌附近的江底有被日机炸沉的钢管,又赶快把油矿和员工带去抢捞。重庆市里还有一些内地迁来的工厂里堆放着一些废钢铁,也被他带人搜罗一空。 油矿上上下下团结一心,克服了干难万难,终于将那些废旧钢材和各种零配件,组装加工成了一台台钻机、抽油机、发电机和炼油炉。依靠这些设,油矿硬是在千里戈壁滩上打出了原油。到1941年,玉门油矿生产原油11.812吨。1942年,产量较上一年提高了9倍,玉门油矿生产的石油占到当时国内石油产量的90%以上。在生产原油的基础上,油矿炼油厂不仅生产了汽油、柴油等成品油,而且还能够生产专供飞机使用的航空汽油。后来美国空军从成都起飞轰炸日本东京,就是用的玉门油矿生产的航空汽油。外运石油的公路用马步青的名号命名。 当时铁路还没有修通,油矿运输起初全靠汽车。1939年3月,油矿买了自己的辆汽车,以后随着运输任务加重,汽车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到1941年,已经拥有了540辆汽车,这在当时是一支相当庞大的运输力量了。但由于路面坑洼不平,汽车受损严重,而战时汽车配件奇缺,待件停修的汽车常常占到一半。 玉门油矿的运输线南起云南昆明,北达新疆乌苏,跨越西南、川陕、西北,公路干线公里,其中以重庆到玉门的2500公里为油品南运的主干线。在这些线路上,油矿设立了多处运输站,负责保养公路,供过往司机住宿等。在出了嘉峪关30公里处有个村子叫赤金堡。村旁的路面很陡,油矿的汽车每次开到这里都很费力,成为石油外运的“卡脖子路”。为了疏通运输大动脉,孙越崎便找到了驻守当地的军队长官马步青,请当地驻军帮助修路。马步青是青海“土皇帝”马步芳的哥哥,时任第四十集团军副总司令。孙越崎与马步青讲好,油矿只管修路士兵的伙食,不再出工钱。为了哄得马步青高兴,孙越崎还说:“你的号名不是叫青云吗?那么这条路修好以后我们就给它命名‘青云路’,你看好不好?”这一招果然很灵,马步青很痛快地答应了。随着马步青的一声令下,公路两侧搭起了密密的军用帐篷,第四十集团军出动大批士兵,很快修好了“卡脖子路”,于是这条路也就被命名为“青云路”。 从1942年11月起,油矿又探索出羊皮筏运油法。就是用360只羊皮胎绑在木杆竹棍上,制成羊皮筏,每个筏子上可装168桶汽油,合24吨。一般用四个人驾驶,先用汽车把油品运到广元,上船经涪江、嘉陵江到重庆。每年至少可以运八次。这种运输方式既安全叉经济,大大解决了油矿运输困难的问题。 玉门油矿所在的“玉门”,位于祁连山北麓的一片平缓的坡地上,因古代的玉门关而得名,相传古时西域的美玉由此输入中原,故日“玉门关”。王维的诗句“春风不度玉门关”更使其扬名天下。但在玉门油矿开发初期,这里却是处在千里戈壁的边缘。 玉门油矿建设者初的立脚点,是在一个叫老君庙的地方。老君庙,是一座孤悬于祁连山脚下的小庙。小庙位于一个山坡上,坡下有条小河,是祁连山上的雪水冲流而成。老君庙地处海拔2米的荒原上,水源枯竭,若没有这条小河,则玉门油矿完全无法开发,所以后来人们称这条小河为“石油河”。 老君庙在没有开发之前,可以称得上房屋的就是那座老君小庙。油矿早的先行者到达后将蒙古包搭在小庙边上,人们住在蒙古包里,借用小庙架锅做饭。后来用泥土和芨芨草在山坡上搭起矮矮的土屋,员工食于此,居于此。早期,这些房子十分简陋,密密地排在东岗脚下。 老君庙地处祁连山北麓,不但纬度高,海拔也高,一年中有半年冰雪封冻。随着生产的发展,宿舍和办公处所的建设迫在眉睫。但是戈壁滩上的沙质土,根本不能烧砖瓦,盖房子全靠“干打垒”。
玉门油矿孤悬于荒漠中,初的食品是靠牛车、骆驼车运,后来才有了汽车。西北沙漠,公路简陋,运输成本很高。因此,油矿开始只能努力保证员工的粮食供应,新鲜蔬菜、瓜果根本无法运到。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从总经理到普通员工,人人怀抱抗日救国的热情,不计名利,不惧艰险,从几顶帐篷起家,渐渐聚集起了近万人规模的石油建设大军。在短短的几年间,把孤悬荒漠的老君庙,建设成为大后方的新型工业城。随着生产的发展,油矿员工的生活条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油矿相继盖起了办公楼、员工宿舍,还办了农场、牧场,员工可以吃上自己生产的粮食、肉品和蔬菜。昔日荒凉的老君庙,出现了一座万人居住的小市镇,镇里有商店、医院、学校、影院,被当地人称为是大西北的“小”。【资料来自于中石油百科 石油史话玉门油矿:国共抗战合作的典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